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推进政策,应该说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正在逐步完善。而在大学层面如何扎根中国大地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则有待大学办学者结合本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进行深入思考。
(一)把强化特色作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一方面,高等教育的竞争越来越导致多样化,同时又越来越导致同一性,导致大学发展理念趋同、目标趋同、制度趋同、路径趋同等;另一方面,政府最不需要的是越来越庞大的大学系统,所需要的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更多样化,应以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和多元特色的优质教育资源来满足百姓需求。近年来以新机制创办西湖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就是政府引导高等教育系统多样化、鼓励大学办学特色化的新导向。就此而言,特色是大学的品牌和优势所在,特色对大学的生存和发展至为重要,而由于受到高等教育内外复杂发展环境的影响,大学特色不容易形成且更难以维持。这更彰显了形成特色、保持特色、做强特色是有一定内涵式发展基础的大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强特色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把国家和社会需求、现代科学技术最新前沿、高等教育发展需求与本校的学科建设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研究特色有机融合,找到推动办学高质量发展、筑就大学办学优势的有效路径。
(二)把提高质量作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
如果说特色强是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质量优则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充分条件,因此,生产优质高等教育应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诉求。优质高等教育简而言之就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主要表现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具体可从以下4方面推动。
第一,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聚焦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人才培养“六个下功夫”,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弘扬劳动精神,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科教、产教融合模式,努力满足多样化成才和个性化成长需求,着力培育“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新时代高质量人才。
第二,坚持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同样重要、同等对待、协同发展,营造宽松自由、潜心治学的学术环境,多出优质成果。鼓励教师科学研究活动紧跟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努力产出能够支撑国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得先机的高质量科技成果,努力“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产出符合、引领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成果。
第三,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依托学校学科优势、科研优势打造特色新型智库,促进政产学研用紧密融合。发挥特色新型智库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把建设一支高质量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需要知名专家引进和培养机制,构建阶梯式全职业生涯人才发展体系,关爱人才,用好人才,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教师队伍“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
(三)把高满意度作为检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标准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质就是满意度问题,即教育实绩是否满足人民的需求或满足到何种程度。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生产着知识、人才、服务等特殊学术产品。它的特色如何、优质与否,需要国家、社会、学生以及大学自身等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检验。高等教育满意度是高等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既需要关注校内外利益相关者对学术产品的满意度评价,更应主动建立学术产品的满意度评价机制,重点检验人才培养工作是否满足了国家、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是否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实现人力资本增值的目的;学术创新及服务工作是否推动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发展成果是否增强了学校自身的竞争实力、解决了学校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等。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需要,也是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选择。面对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新机遇,作为高等教育系统成员的大学应在谋划、推动、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大胆探索、积极行动并展现新作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